- 泽仁多吉:托起藏区孩子头顶那片希望的白云距离县城230多公里的吉居乡是我的家乡,那里交通闭塞,条件艰苦,放学后寂静得让人心里发慌。从小生长于大山沟的我,深知教育是改变藏区儿童命运的唯一途径。在沙德片区教办报到后,我用马驮上口粮,沿着奔腾翻滚的力邱河向大山深处进发。饿了,便就着河水啃糌粑,雨来了,...
- 董执谊让《闽都别记》成书1927年,又印六百部,此书印成售出,“不十日而空,盖乡之士女,遍喜读之。”关于作者,董推断不止一人,署名颇费斟酌,后初刊时,确定署名为“里人何求”,取“里人”暗合“闽都”,...后末代帝师陈宝琛素重先生正直人品和传承地方文化的功绩,曾题赠“贞吉居”木匾。...
- 甘孜州康定县“两资惠民”项目送光明下乡近日,康定县在两资惠民项目太阳能光明工程照明设备发放仪式上,向普沙绒、吉居乡贫困群众发放太阳能照明设备161套,并向群众讲解了使用方法,受益群众纷纷表示对配件更齐全的太阳能照明设备十分满意。自2003年实施太阳能光明工程以来,康定县共投入资金115万元,...
- 在康定解放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经过60年的建设,目前已实现机场通航,除吉居乡外的全部乡镇通黑色路面,90%的村通公路,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818公里,内畅外联的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全县实现了固定电话、手机信号基本覆盖。近年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
- 康定县:太阳能光明工程惠及3000多农牧民8月19日,康定县吉居乡村民曲扎欢天喜地地将一套崭新的太阳能照明设备带回家中,从今天开始,曲扎一家5口将告别昏暗的煤油灯,充分享受两资惠民项目带来的光明。他激动地说:“孩子终于可以在灯下做作业了,是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才让我们有了越来越好的生活”。...
- 梨乡"引亲"来甜了农民心近日,元阳县嘎娘乡从昆明引进红皮梨1020株,定植在该乡鲁沙梨盛产地——吉居地村委会,梨农免费获得新品种后,及时把红皮梨种植在自家承包的地里。...该乡于2004年12月26日从昆明引进红皮梨1020株,规划定植嘎娘乡鲁沙梨盛产地吉居村委会纸厂村
- 康定县2010年通村公路通达工程(第一批)建设项目招标公告......五标段:前溪乡雄居村、楼上村通村公路5.9公里、捧塔乡新兴上村通村公路3.5公里;六标段:金汤乡高碉村通村公路5公里、捧塔乡木洼村通村公路2.5公里、捧塔乡解放一村通村公路1.41公里;七标段:瓦泽乡水桥村通村公路8公里;八标段:吉居乡马蹄村通村公路10公里;...
- 泽仁多吉:扎根康定最偏远学校1999年9月1日,23岁小伙泽仁多吉刚从甘孜师范毕业,他向康定教育局递交了自愿到全县最边远的吉居乡教书的申请。吉居乡海拔3700多米,距离康定县城230多公里。泽仁多吉骑着马,风餐露宿地走了三天才到学校。全村350个娃娃,读书的不到50个。...
- 康定县公路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呈现和谐文明康定县农村公路通达工程2007——2008年已完成52个项目382.19公里,2009年已开工建设56个项目430公里,预计到今年底全县通村率将达85%;通乡水泥路(油路)在2007——2009年累计完成7个项目58.01公里,预计年底全县21个乡镇(除吉居乡外)基本能实现乡乡通硬化路。...
- 康定县吉居乡:僻壤山村党旗红这是康定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邓自平近日在康定县吉居乡开展创先争优和“挂、帮、带”活动时,对多年坚守在吉居乡的10多名干部职工所说的一句话。而这样一句话正诠释了在吉居乡工作、生活的干部群众一种精神。吉居乡离康定县城约220公里,山高路险。全乡36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2800米左右,...
- 康定县教育“惠民行动”惠及农牧民为提高康定县残疾儿童入学率,使残疾儿童接受公平教育,今年康定县教育局接收了捧塔乡、金汤乡、瓦泽乡、呷巴乡、沙德乡、吉居乡、贡嘎乡的8名残疾儿童入学。为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装备条件,坚持教育经费向农村倾斜,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 康定残疾患者感受救助温暖康定县吉居乡村民扎西降初告诉记者。11月8日,记者在康定县人民医院看到,数10名来自康定各乡镇的残疾患者正在接受免费检查。自今年5月“香港关怀行动”在康定开展免费医疗救助、关爱残疾人活动启动以来,已有53名患者陆续到成都崇州市红十字会骨科医院进行全面医疗检查、诊断及手术。...
- 创先争优在行动:党旗、党徽在康巴高原熠熠生辉州、县委大力宣传康定县吉居乡、色达县翁大镇、乡城县青仲德村、州政府办等20余个先进党组织的先进事迹,激励各级党组织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创先争优。一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创先进。全州105个涉农部门党组织把助农增收作为创先争优的主战场,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
- 四川省庆祝2009年教师节暨优秀教师表彰大会发言摘登距离县城230多公里的吉居乡是我的家乡,那里交通闭塞,条件艰苦,放学后寂静得让人心里发慌。从小生长于大山沟的我,深知教育是改变藏区儿童命运的唯一途径。在沙德片区教办报到后,我用马驮上口粮,沿着奔腾翻滚的力邱河向大山深处进发。饿了,便就着河水啃糌粑,雨来了,...